延續2009/12/18 曾提到,關於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的研究調查,
昨天,教育好夥伴這則專訪有更深入的探討;
一般家長對孩子使用媒體的態度與方法如何?
孩子為何喜歡掛網?
家長如何縮短與下一代的數位落差?
吳翠珍教授有精闢重點分析,我想,每個大人都有責任在孩子接觸媒體之前,
陪伴孩子安全使用,引導孩子建立媒體素養...有興趣的父母師長,不妨上網收聽!
(重點約在9'25"~20' 05" 以及 24'30"~42'15" )
(提醒:線上收聽有效期間為60天內)
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專訪國立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吳翠珍
資料來源:教育好夥伴 2010/01/05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執行「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發現台灣學童平均每天花3小時在媒體上,其中網路使用率最高,但有70%家長對於媒體內容毫無控管。
根據統計,台灣可上網家庭達到84%,數位家庭時代已然成型。多數學童小一就開始學習上網,其中以打電動比例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有2.6%學童曾和網友外出見面,換算人數約為1萬6千人,基金會十分憂心網路成為犯罪溫床。
專家:將媒體視為教育機構管控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吳翠珍指出,現代兒童網路活動多元,除加深同儕社交關係外,更垂直延伸與年齡較長者交友。學童透過網路聯繫感情,也滋生支持網友實際行動的念頭,從多起網路集結留言暴力衍生成進入校園霸凌案例觀察,虛擬與實境不分成為學童使用媒體的盲點。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大量使用「螢幕媒體」,嚴重排擠閱讀平面書籍與報紙時間。調查顯示,兒童每天專注在平面閱讀(包含漫畫、報章雜誌)上時間不到6分鐘。政府目前極力推行閱讀教育,但研究發現學童閱讀內容以非傳統平面媒介為主,吳翠珍呼籲政府徹底思考閱讀政策,考慮仿效國外將媒體視為教育機構管控。
吳翠珍分析數據表示,數位模式成為孩子建構記憶重點,容易形成小團體、差異化社交等問題,排擠效應使得校園暴力層出不窮。文字幾乎退守學童生活,孩子以結交網友為榮,誤以為虛擬支撐力量重於實際生活。父母對於數位工具知識不足,無力掌握孩子成長心理。教育現場將責任歸咎至家庭功能不彰,卻不知媒體誘導的偏差行為早已進入校園,環環相扣下任由更多學童無知受害。
孩子需要更多關心
教育部預計100學年度將媒體素養納入9年一貫政策,但吳翠珍認為迫切問題是媒體教育師資培訓不足,她建議政府積極規劃與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培養相關教師知能。吳翠珍同時呼籲家長,主動了解孩子接觸媒體內容,建立共同話題,引導孩子正確認知媒體。
台北市教師會副理事長楊益風表示,舊有觀念全面顛覆,學校不是唯一知識來源,教師授課面臨學生質疑,形同「以過去知識教導現代人適應未來生活」,加上升學主義掛帥,非主科教育時間常被挪用,無法正確教導孩子正確認知媒體。楊益風推測,若不改善現有教育環境與思維,未來師生關係將會越來越緊張。
「我無法預期結果如此嚴重」,調查結果讓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大感震撼。她坦承現在父母對於數位工具不熟悉,需要自我反省,但也認為政府有必要調查孩子各年齡層行為,以便父母因應。在政策不支援與父母無知情形下,孩子形同「孤立」,自然全面接受媒體資訊。常玉慧建議父母試圖接觸數位媒介,而不單單只是限制孩子使用時間。
相關連結
* 從「動新聞」談青少年飆網 (重點筆記)
* e世代4成學童有部落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