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班親會的親職講座,邀請的是王秀園老師,講題~青春不迷網


關於現在的電玩世界,或許不甚了解,但是耳聞台灣今年線上遊戲產值上看180億,
不難想像,這個龐大的市場裡,有多少人沉迷其中,
尤其是在生活及課業上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往往就這麼一頭栽了進去...

講義裡有幾篇王老師的文章分享如下,很受用。(看是要"未雨稠繆"或"亡羊補牢"囉



相關連結:

青春不迷網:別讓孩子成為電玩宅世代;作者~王秀園老師

從「動新聞」談青少年飆網 (2009 Lu 的重點筆記)


一路玩到夠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新科技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便利,便利得幾乎使人掉以輕心,忽略了它所帶來的副作用,讓人們在享樂之餘,也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有個神通廣大的讀者不知從哪兒弄到我的電話號碼,毫不猶豫的撥了電話,幾句客套話後,話鋒一轉,直接切入主題:「老師,我的孩子今年小學畢業,暑假我沒為他安排課業輔導或學習營。他平常最大的嗜好就是玩電玩,以前上課期間總會規定他上網、玩電玩的時間,孩子老是抱怨玩得不過癮。想想他上國中以後,課業一定更加繁重,這個暑假我想讓他盡情的玩,玩到膩、玩到怕;等暑假過後,他對電玩失去興趣,就可以專心上課、讀書了。你說這個方法好不好?」

  透過電話,可以感受到這位媽媽極力想找個人為她的真知灼見背書,好讓她可以放心的付諸行動;也聽出她把電玩和食物畫上等號,以為運用「氾濫法」,就足以使人對某件事物產生厭惡、排斥的心理。

  「這位媽媽,請問你希望或允許你的孩子吸毒嗎?」我問。

  電話那頭馬上傳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抗辯:「老師,我在跟你談孩子玩電玩的事,你怎麼扯到吸毒這完全不相干的事?」

  玩電玩與吸毒,真的是完全不相干的事嗎?

●找出動力源

  在二十世紀的五○年代,心理學界和腦神經科學最熱門的實驗研究主題,就是「原動力」(motivation)。研究人員都想探索腦內推動人類生命不斷追尋、成長、進步的起源點。當時科學界臆測,這個起源點就存在腦內的網狀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RAS)。因此,研究人員猜想:如果刺激這個區塊,動物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剛從哈佛大學畢業不久的歐德斯,用現在看起來非常原始、粗拙的辦法,從事刺激腦內「動力源」的實驗。他以一根細長的電極針,來刺激老鼠腦內的網狀系統。歐德斯發現,老鼠很快就學會:當牠走到某個特定角落時,腦內會接收到輕微的電衝,這個刺激似乎讓牠有愉悅的感覺,因而使牠選擇停留在那個特定角落。

  接著,歐德斯利用食物,訓練老鼠按下電流的槓桿,然後他把電極針插在老鼠腦內「下視丘」的「內側前腦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每當老鼠按下槓桿時,就會有一股微弱電衝刺激這個特定的腦內區塊。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會瘋狂的按下開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似乎找到了生命無與倫比的歡愉,無力抗拒而沉淪其中,直到力竭倒地為止。歐德斯的研究團隊在一連串老鼠實驗裡,發現了腦內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逐漸揭開動物腦內對事、物、毒品上癮的神祕面紗。

●電玩成癮和原動力

  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腦神經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優隔核(nucleus accumbens)負責把欲望、動機,轉化成向前驅動的原動力,向上傳送至背側前額葉皮質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而背側前額葉皮質層,則提供這個原動力一個回饋、獎勵的情境和目標。這兩者之間微妙的平衡,可以使人們化動機為原動力,朝現實生活裡的目標前進,慢慢實踐夢想,並從圓滿達成使命中得到成就感。

  最新腦磁振造影的研究發現:當人們玩電腦時,腦內的運作猶如歐德斯實驗室裡的老鼠,直接刺激腦內的歡樂迴路,讓人們情不自禁的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同時,玩電玩時,會使優隔核充滿血液,而讓背側前額葉皮質層產生缺血的現象,破壞了動力與奮鬥目標之間必須保持平衡的微妙關係。因此,如果玩太多電玩,不僅如吸毒品般容易沉迷、成癮,對真實世界的成功和成就也會失去努力追求、奮鬥的動力。

  上個月,一則研究報導指出,臺灣學童每週上網玩電玩的時間長達十五小時,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巴西的十八點五小時。原因之一是否源自於家長的錯誤認知,以為電玩只是耗費時間卻無傷大雅的娛樂呢?

  如果父母知道電玩正引誘孩子的腦沉迷、上癮,並慢慢減損孩子在真實生活裡努力上進的動力時,還會縱容他們一路玩到夠嗎?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10/7/21 家庭版  


 記憶與學習


       電腦從原始的龐然大物,慢慢演變成可隨身攜帶的貼身小祕書和最佳夥伴後,人們對電腦的了解,遠遠勝過能思考創作的腦袋,於是在不知不覺中,把腦內的運作「擬電腦化」了。

  人們以為腦內記憶的形成,也像電腦般,只要一字一句認真敲下鍵盤,努力輸入,就會正確的儲存在記憶晶片上。要搜尋時,只要敲下關鍵字,曾經付出的心血結晶就會馬上完整呈現。也因為這個一廂情願的夢想,讓許多人對「記憶」寄予無限厚望,以為只要搞定它,就可以輕易制服「學習」這頭怪獸。

  受邀上各節目談學習,發現大家都把重頭戲擺在「記憶法」,以為只要運用千奇百怪的記憶術,將英文字彙、中文方塊字、詩詞、方程式……輸入腦內記憶庫,哪一天要用到時,就可以像電腦般敲下關鍵字,讓儲存已久的滿腹經綸自動浮現,任君揮灑。

  問題是,人們腦內的記憶與電腦的記憶,其實是兩件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事。想扎根做好「學習」,還是得多了解人腦裡的記憶如何形成;該如何學,才能讓記誦留下痕跡。

記憶因相互依存而生

  記憶研究奠基於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享譽世界的美國心理學家萊斯理(Karl Lashley),他由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發現:學習與記憶不像書架上的書籍般,是由時間順序排序的,而是依據記憶形成所牽動的語言、視覺、聽覺、情緒及其他功能的區塊,廣泛分布在大腦皮質層。當人們每次回憶、回想,就由這些原始參與運作的腦內區塊,再次提供資訊,重新組合,拼湊出希望的原貌。換句話說,記憶是腦內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互動、聯繫,所交織成的網際網路。

  人們用生命裡的人、事、物,以及愛恨情仇,編織、建構成錯綜複雜的記憶網絡,讓活在生命不同交叉點的人,可以藉由這個網際網路,明瞭事物變幻的因果,依循過往留下的足跡,學習不再重蹈覆轍,也知道如何預期、規畫未來。

  二○○九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夏克特(Daniel L. Schacter)所領導的團隊,利用功能性磁振照影(fMRI)觀察、比較人們回顧一個過往的經驗,以及期待一個未來的類似情境的腦內運作後發現,雖然腦內的活化有極大雷同區塊,但不是單純的只重現舊經驗,而是在每次的新經驗裡,都會添加不同的新元素,讓每次的回憶都幻化成全新的記憶網路。這個腦神經元記憶網路,重新整合、組織的可塑性,不僅記錄我們生命裡的軌跡,串連起過去、現在和未來,也使「理解」成為學習新知識時最重要的黏著劑。

有效學習的小訣竅

  一般人在學習時,不是像填鴨般強迫腦子生吞活剝,背下完全搞不清意義的知識;就是用一些可以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記憶法,以為可以半哄半騙,讓腦子廣開方便之門,讓這些知識進駐腦內。但這些被硬塞進腦子裡的知識,會不會落地生根,成為記憶網路的一部分,才是令人在意的。

  研究記憶與學習的腦神經科學家葛倫(Anthony J. Greene),依據記憶願意在腦內「長住」的特質,建議一些有效學習的小訣竅。

  一、在學習時,請靜下心,把想學或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學過或已融會貫通的知識儘可能產生連結,進而拓展成新舊交織的網路。

  二、花時間透徹了解新知識的內容和意涵,讓「理解」有機會化成學習的黏著劑。無須操之過急,應細嚼慢嚥,一次次反芻。雖然還沒有人能預知腦子學習的上限在哪裡,但一次可以吸收多少,仍然有限;硬撐的結果,只會壞了學習的胃口。

  三、假裝自己是教授新知識的老師,先試著自訂考題,自問自答,來釐清自己不甚了解的地方。條列出重點,想想看該如何安排內容,才合乎邏輯,才能讓學習者融會貫通。

  四、想想如何把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結合,思考在日常生活裡,有哪些地方會運用到這些知識,多製造在生活裡操作、實驗的機會,讓這些新知識在腦內產生意義。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11/1/19 家庭版


 教養決定情緒行為

陶靈的幼兒園裡,有八個可愛的兩歲奶娃。因為父母都必須外出工作,他們被迫提早離開溫暖熟悉的家,面對陌生的團體,忍受分離的焦慮。

這些小小孩能夠清楚感受分離的痛楚,卻無法說明白。陣陣哭號、躁動,牽動陶靈慈愛的心,讓她不斷思索如何為這些孩子找到抒發情緒、表達情感的出口。

陶靈以身為老師的直覺和觀察,在教室裡巧妙的以說故事來安撫這些小小的心靈。

先記錄下小小孩當天想要說的隻字片語,當陶靈用不同聲調、語氣念出孩子腦中隱隱成形的故事時,魔法幻化成空氣輕輕流瀉,催化著想像力,牽引著小小心靈。原本風狂雨驟的情緒風暴,隨著故事慢慢平息。

這件事情,使我不禁聯想到最近腦神經科學界的研究發現。

心理學家通常會告訴父母親,鬧情緒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現象。尤其當孩子接近兩歲時,因為語言能力遠遠趕不上肢體的發展,這些有口難言的沮喪、痛苦,往往會以火山爆發般的強烈情緒來表達。

腦神經科學家可能會安慰父母,剛度過兩歲生日的孩子,腦內主宰抑制衝動、紓解情緒的前額葉,還處於萌芽成長階段,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像一串即將炸開的小鞭炮。這番解釋,讓所有憂心的父母像吃了定心丸。

西元一九九五年,美國賓州大學的心裡學家甘寶(Susan B Campbell)審閱過往研究實驗,發現常用踢、咬、打、哭叫、撞頭等激烈抗爭,或自殘行為來發泄情緒的三四歲幼兒,約有半數,這種情緒失控的行為問題會持續至青壯年。
 
二○○三年,蒙特婁大學心理學專家崔布雷(Richard Tremblay)和其他學術團隊研究調查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果有酗酒、抽煙、吸食毒品的習慣,就提早植下孩子未來容易有以暴力抒發情緒的潛伏危機。

二○○八年崔布雷和臨床心理學家鳩斯美(Mireille Joussemet)攜手研究發現:父母是運用民主方式還是以暴制暴的教養模式;能否聆聽孩子的心聲;是否教導宣泄情緒的適當方法等,都默默決定這些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是否成為一列失控的情緒火車。

德國海德堡大學知名精神科醫師、家庭治療師西雅卡(Manfred Cierkpa),依據多年的臨床治療觀察發現,父母或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能夠聆聽、同理孩子的情緒,提供教導適切抒發情緒的管道,可以大幅降低幼兒負面情緒的包袱,成功越過生命裡的千山萬水。陶靈看似不起眼的說故事引導模式,似乎正呼應西雅卡醫師的研究發現。

當大夥兒都認定孩子是一群情緒像碰碰車的情感動物時,陶靈幼兒園的故事似乎在提醒大人:孩子其實是一群會思考的情緒動物,在強烈的情緒火花後面,都有清晰的思路,等待了解他的大人,手牽手,一起走。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2/10 家庭版


 別幫了倒忙

常有家長為了怕孩子沒帶學用品而幫他們整理書包,或是幫他們綁鞋帶,要不就幫他們穿衣服,請家長仔細讀讀這篇文章吧。


  我家有兩個所謂的"資優生","天才兒童"。他們到學校上課,展開正式的學習後,總有許多聽到風聲的家長,會好奇的問我:「你是怎麼教孩子的?」我則回答:「我從來不教他們。」接著,我在那些人臉上看到不可置信的表情。

  實情是,大家會做的親子共讀,到公園放風箏,餵鴨子,蹲在草叢邊看螞蟻搬食物,到動物園看獅子和老虎,到海邊堆沙,烤蛋糕,參觀消防隊,或什麼事都不做的躺在草地上,看白雲編故事,數星星想像宇宙...,這類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事,我們倒是做得相當多。至於教念書,寫功課這檔事,我可能榮獲『世界上最懶惰的媽媽』。當孩子拿課業問我時,我總回應:「我不知道!」「我也不懂!」「自己去查資料。」

  記得孩子小時,有次我忙著看書寫報告,兩個孩子從車庫搜出一個搬家用的紙箱,在書房一角玩起自創的遊戲。他們一下子把紙箱當火車,一下子當它是貧窮王國的城堡,鐵甲武士的盔甲,或是可以自由進出的隧道...,最後玩累了,兩人拿出麥克筆和蠟筆,在紙箱上塗鴉。

  這時,午覺剛睡醒的奶奶,看到這幅荒唐景象,不禁碎碎唸:「當媽媽的怎可以自己在那裡看書寫字,讓孩子亂塗亂畫?好歹要做點事,教他們畫些大家看得懂的東西!」

  老人家在遍嘗蓽路藍縷的艱辛苦楚後,腦內慢慢累積生活的教訓,生命的智慧。因此,當他們預見晚輩可能遭遇困難險阻時,不免急於勸阻,或者用心良苦的指導趨吉避凶的捷徑,讓下一代的人生與學習,不再重蹈自己走過的冤枉路。

  可惜,這些立意良善的人,並不清楚人類腦子的運作,是沒有捷徑速成的。任何人在嘗試新鮮事物時,即使是細瑣如穿針引線,堆積木等,每次的試驗、努力、失敗、再嘗試,都會牽動腦內上百萬的神經元,奔走傳遞訊息,伸出突觸,建立四通八達,觸類旁通的思考網路。

  『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辦法。』老人家的這個堅持,表面上的確如此,也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或產先馳得點的假象。然而,我們的腦子並不像一般人想的:可以省著用,以便留待未來適當時機使用。腦子其實是愈鍛鍊愈強壯,愈利用愈靈光,靈活。

  人類腦子是遵循「用則保留,不用則刪除」的法則來架設思考網路。當我們長期都不動用某些腦神經元和傳遞訊息的突觸時,腦子就會自作主張把它們當作多餘物資處理,刪去,以便讓其他一直活躍運作的思考網路,訊息的傳動,可以更加快速和精準。

  我們腦子原始的設定,是讓人從不斷失敗,成功,嘗試中,建構隨時可以轉彎,線密互通,暢行無阻的思考網路。如果我們習慣只給孩子唯一的選擇,沒有過程的捷徑,這麼做無異是沒收了他們學會變通的機會。

  常聽人抱怨:現代的孩子,雖然擁有不錯的學歷,但遇到事情時,只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知舉一反三。為人父母者請你回頭想想,自己的用心良苦是否不小心剝奪了孩子的學習,阻斷了他們建構舉一反三的思考網路。所以,下一次當孩子捧著書本向你要標準答案時,千萬不要好心好意馬上告訴他,因為,眼前這些多走的遠路,可能是未來他們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條條羅馬大道!




◆國語日報家庭版 王秀園老師精選文集 
http://luchaoi01.pixnet.net/blog/post/35912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今天很好の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