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相信那是「屬於我們」的另一種擁抱。
因為愛,常常被各種形式所包裝,有時令人難以看穿,陳質采舉個例子,有一對很關心孩子的父母,他們很擔心孩子的學業表現,但是一看見孩子,母親總是忍不住嘮叨,你能說母親不愛孩子嗎?當然不是。
但陳質采相信在強烈的指責之後,即便母親給予再多的擁抱,孩子也很難感受母親的愛意,她建議大人應該試圖去接納、支持孩子的真實狀況,並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給予孩子較清楚的引領。
與其問與孩子擁抱重要嗎?陳質采認為更重要的是家長能不能跟孩子一起進行正向的活動。她發現現代的家長不是不習慣擁抱,而是太嚴肅了,以致於不知道要怎麼跟小孩一起玩,也就是說在「管教」的權力互動下,孩子很難與父母自然地分享情感。
陳質采自己的經驗是,她會主動陪孩子看孩子喜歡而她又能接受的卡通,也讓孩子陪伴看她感興趣,但又不是艱澀到無法讓孩子理解的紀錄片。有時也和孩子一起去種種植物,更常傾聽孩子的學校趣事,這些生活興趣的彼此分享都是與孩子自在相處的方式。
另外,陳質采也提醒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並非每個孩子都喜歡擁抱,原因可能如下:
1.個別氣質:不一定是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只是單純地不喜歡被抱。
2.觸覺防禦:有些孩子對無害的觸覺刺激有嫌惡或逃避的行為,或是有異常的情緒反應。對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是不喜歡別人去動他,即使手臂被碰觸一下,也可能對他產生很大的威脅。
3.有過不舒服的擁抱經驗:有一個小女孩告訴陳質采,她不喜歡被擁抱是因為曾經被一個小朋友抱得太用力,易言之,您在何時、何地、被如何擁抱的記憶,也會影響到擁抱的觀感。
妳記得的是擁抱 還是記憶
至於不習慣用擁抱來傳遞情感的大人,怎麼辦?陳質采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為何非得以某種特定的形式來傳遞情感。
就像不同的植物,自有其生成的美態,紅檜的蒼勁之美、柳樹的陰柔之美,皆是其最美妙的生命展現。人也是一樣,每個人各有其獨特的生命底蘊,所展現的生命情調也各自不同,這些「獨特」都是彌足珍貴的。
在臨床上陳質采自認並不是一個很頻繁擁抱孩子的醫師,但孩子依然喜歡她,因為她能發揮自己的獨特性,與孩子們玩有趣的事、與孩子一起聊天,更擅長說故事給孩子聽。「愛的形式要多元一點,才能把每個人最豐富的感覺傳達出來。」陳質采強調。
她再舉例說明,有些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男人,也許不是很喜歡或是很習慣擁抱,但他們也有自身的身體語言,情感表達也很細膩,她曾看過一個鄉下農夫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去看種植的農作物,「這樣的經驗分享,感覺也很好。」
我們可以想像一大一小的身影,牽著手漫步田埂,看著浪般的金黃稻穗……,上一輩的生活智慧、大自然的生命奧妙,都靜靜融入孩子的情意世界,偶然地,空氣中飄來父親身上的氣味混雜著泥土香,孩子會相信那是「屬於我們」的另一種擁抱。
「妳對童年的記憶,只有擁抱嗎?還是更多時候,妳想起的是跟媽媽一起去做過什麼事呢?」訪談的最後,陳質采向我們提出這個問號。
我想想,記憶中,我很少跟媽媽一起擁抱,但只要鑽進暖被窩,偶然地,我就可以聞到媽媽的氣息,像太陽一樣的味道,我想起與母親之間的一段過去,那是一段甜甜的記憶……。
而您呢?擁抱又讓您聯想到什麼呢?
──文/楊雅亭 攝影/黃念謹 【本文摘自張老師月刊 2007/03】
註:有關哈洛的經典實驗及其個人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之〈猿猴之愛〉——張老師文化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