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盧貝松首度監製紀錄片,超過50個國家同步上映的電影,由國際知名攝影大師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以一幕幕令人屏息的鏡頭,帶領我們見識不曾看過的地球面貌。

每個畫面似乎都在述說:「看看地球有多美,看看我們正在破壞它,最重要的是,看看這些我們依然能保護的奇景。」透過影片,帶給我們覺醒,並藉此宣揚環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盧貝松之搶救地球
公共電視  12/19(六) 13:00~15:00 播出
◆您也可以捐款贊助公視1000元,即可獲贈『盧貝松之搶救地球』DVD一套(至2009.12.31止)


有看過公視《小魚阿斑的地球日記》和紀錄片《從空中看地球》的觀眾一定對楊‧亞祖─貝彤(Yann Arthus-Bertrand)不陌生,這位知名的法國攝影師自1994年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下從事高空攝影,搭乘直升機拍攝美麗的地球景色,他推出的相關攝影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展出。

從事自然攝影也讓楊‧亞祖─貝彤對環境保護非常關心,積極投入自然保育活動,2009年他和知名導演盧貝松一同聯手,由盧貝松擔任製片,楊‧亞祖─貝彤導演拍攝紀錄片《搶救地球》(Home)。這部特殊的影片以兩年的時間走訪了54個國家,全片幾乎都是由高空攝影的鏡頭組成,片中除了一覽地球壯闊的景色和氣候變遷,也以嚴峻的眼光審視人類對地球造成的破壞。

離開地表從遠距離觀察地球,會被地球的美貌震攝,地球的存在是宇宙中的奇蹟,人類在這之中顯得渺小,但是靠近一點看就會看到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逐漸改變地球的面貌,進而影響了氣候,枯竭天然資源,大自然的規律遭到破壞,我們不禁要問:「地球還能承受多久?」

《搶救地球》為了喚醒世人的環保意識,在今年推出時,史無前例地於全球181個國家同步上映,同時也搭配了DVD發行和Youtube線上收看,創下電影發行量的紀錄。(資料來源:niotv.com



相關連結:
YANN ARTHUS-BERTRAND.ORG
HOME - a film by Yann Arthus-Bertrand
HOME - YouTube
導演訪談



盧貝松要搶救地球還是搶救人類  ~ 文 / 李偉文 2009.11.07

     這些年來有許多國際知名人士或國內偶像明星不斷表達對環境問題的關切,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優。喜的是因為這些人的投入,對於媒體的報導以及社會大眾的瞭解是有幫助的,但憂的是,如果連這些平常只關心時尚的偶像都注意到環境問題了,表示情況真的是非常嚴重了! 

  近兩年,連最商業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接連推出有關全球環境變遷的影片,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人類文明的危機與挑戰真的是無法再忽視了!

  法國大導演盧貝松監製,由著名的攝影師亞祖貝特杭導演與拍攝的影片「盧貝松之搶救地球」,今年 六月五日 世界環境日,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同步上映。

  這部長達近二個小時的影片與過去我們看過的紀錄片完全不同,因為有將近百分之九十五是從空中拍攝的鳥瞰鏡頭,從高高的角度,由遠而近,讓我們得以看見「全貌」的視野,體會到地球上萬事萬物原來是相關的,地球不再有人為國界,所有生命是如此的休戚相關,彼此依存,相互連結。

  而且畫面美得令人疼惜贊歎,但是旁白所敘述的事實卻又令人心痛惶恐,似乎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住的這個地球是多麼美麗,可是我們正在破壞它!」希望透過這種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心,鼓舞我們產生保護它的行動。

  中文電影名稱搶救地球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的行動其實搶救的是我們人類本身!電影原名是叫「家園」港版的中文翻譯是「地球很美有賴你」,雖然文法怪怪的,也不符合台灣命名的習慣,不過倒是比較能夠符合影片採取以美的訴求為策略。

  而且台灣的片名掛上盧貝松,大概是因為台灣民眾比較認識盧貝松,可是在國際上,導演亞祖貝特杭也是赫赫有名的,他是聯合國的環保大使,以自然保育為終身奉獻的職志,前幾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下,拍攝了「從空中看地球」的攝影集,並且在全世界巡迴展出,已有數千萬人參觀過這個攝影展。

  影片非常美,但是呈現出的地球現況卻非常沈重,看著豐富美麗的世界,卻不斷地丟出問號,如此的情景還能持續多久?

  影片中強調我們還有十年的時間能扭轉邁向滅絕的趨勢,時間真的是很緊迫,也想起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羅斯福總統曾經這麼說:「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時間極少,該做的事情卻極多。」

  我想,面對戰爭的傷亡、破壞以及戰後的復建,千頭萬緒的事情與時間壓力,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是,對於目前正處於人類文明是否能存續的關鍵時刻,卻沒有多少人願意面對,但是相信只要對於全球環境變遷與能源及經濟問題稍有涉獵的人,應可以理解到,要解決文明遭遇的困境,我們的「時間真的非常少,該做的事真的非常多。」

  目前全世界的永續發展,有兩個最大挑戰,其一是地球暖化形成的全球環境變遷,另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是「石油即將達到供不應求的產油顛峰值」。事實上,處理兩個問題方法幾乎是一致的,也就是節約能源消耗,發展再生能源,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影片都是大尺度,難免也會有人會想,渺小的人類真的有能力改變了地球嗎?的確,有不少人對於全球暖化是否是人為引起持保留的態度。對於地球是否暖化以及與暖化的成因與影響因素,也就是有關大氣和海洋生態,都是非常複雜的系統,也是「非線性」的系統。所謂非線性就是你對這個系統施以某一程度的改變時,它的反應不會和你的施加的力量成比例的反應,換句話說,有時候只有一點點改變卻產生很大反應,有時給它非常大的力量,它反而沒有多少反應,甚至會和原先預期的方向相反。

  這種非線性的系統,是因為有太多正回饋與負回饋互相的干擾消長,很不容易去預測,因此,在全球暖化的研究與觀察中,可以看到許多矛盾的數據或現象,因此也會落入「數據會說話沒錯,但是一個聰明的科學家會讓數據說他想要說的話」這樣的陷井。
 

  或許大概就是如此的考慮,去年十月,在日本最賦盛名的科普雜誌「牛頓」,就以「探究地球暖化真相」為專題,徹底驗證「原因」與「影響」。這是繼去年四月份,聯合國發表的正式報告後,再一次嚴謹的檢視最新證據與研究。在聯合國四月份的這份公告中,推斷地球不但真的在暖化之中,而且罪魁禍首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造成的。

  當然,我們除了必須瞭解地球暖化會帶來什麼結果,以及我們能為未來做些什麼之外,對於「懷疑論者」而言,我想重提在一九八○年代歐洲因環境議題論戰所發展的觀念「預防原則」。
 

  所謂預防原則就是指面對環境議題時,即使科學證據還沒有得到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果關係,就應該採取行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對於環境危機,一旦發展到十分肯定「就是這個罪魁禍首」時,往往情況已糟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再以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講,我們搭飛機買保險,顯然不是因為「確定它一定會失事」,所以我才花錢買保險,而是只要有會發生的可能風險,後就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來預防吧!

  對於生長的台灣的我們而言,全球環境變遷的確是一場迫切的危機,很希望大家能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能更真實的理解這議題,並且進而採取一些行動。

  其實解決目前的困境早已有解答,關鍵是各國的領導人願不願意面對問題,投入心力與資源來行動?

  準備好替代以及能夠永續供應的能源,至少需要數十年,要花費的工夫與資源也非常驚人,等於打一次世界大戰,因此,除非我們現在立刻開始行動,否則成功機會相當渺茫。能讓民選的政府領導人下定決心改變的動力就是民眾的聲音。連署或遊行是讓有權力的人可以看到感受到的方式之一,因此,每一個人的參與及行動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從某個角度來看,對於氣候會怎麼變,以我們個人的力量,或是政府,甚至對於全人類來說似乎都是艱困的挑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確必須增強我們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縱觀歷史,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

  而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都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願意給政客們壓力,當然,還要祈禱,祈禱我們有改變的力量,並且一邊祈禱,一邊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今天很好の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