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讀到的關於教育方面的文章...
心有戚戚焉,教育當如是呀!


◆師生聯盟

親子天下四月號裡面,台大張文亮教授說的一段話:
我在大學教書這麼多年的觀察發現,只要學生服你,他就會有學習動力,他就會學得好。
因為在教學裡面,最重要的是師生關係,關係超過知識的傳授、品德的傳授。
University(大學),原意應該是指「師生聯盟」,因為我們一生裡面遇到最好的教育都是因為我跟某個老師發生一種非常好的「師生聯盟」的關係
一個老師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他本身就是「老師」,他的魅力來自於他的使命感,來自於他和學生所建立的聯盟關係。


◆專家的話 2012.03.13 (以下三則皆出自於丁凡blog

前陣子一位教育專家來參訪時所作的分享:
教育必須有:inovation(創新)、imagination(想像)和creativity(創意、創造力)。

關於創意的三個迷思:(一)藝術家才有創造力、(二)某些行業才需要創造力、(三)我沒辦法。

兩種教育概念和出發點(因此衍生不同的教法):(一)孩子是一張白紙,我要教他各種技藝知識;(二)孩子充滿智慧和潛力,我只需引導他發現自己。

你心中對孩子的形象是甚麼,就會根據這個形象教育孩子。

School IS life. School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學校就是(孩子當下的)人生。學校不是為了準備(孩子未來的)人生。
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傾聽。
孩子會讓你知道他要學什麼(他的眼神、身體...)。
用孩子的話去教育他,才能成功。
要紀錄(document)並呈現(present)孩子的學習過程與成果。這是可以看見的傾聽,這也是愛。同時還有幾個作用:
(一)讓老師看到孩子的角度,並由此思考教學;
(二)讓孩子再度看到自己的經驗;
(三)讓孩子理解其他孩子的角度;
(四)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角度。

有品質的教育是社會的未來優勢。
只要敢作,一定會有正面效應,因為我們的初心是純粹的。


◆學習模式 2012.05.12

根據某些教育專家的研究,學習模式大致分為兩種:結構型學習和情境型學習。
結構型學習的學生往往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好學生”,規規矩矩、上課專注、聽話上進。
情境型學習的學生則容易分心、學習效果不佳,久而久之,往往放棄了學習,也放棄了自己,行為越來越糟糕,也就是所謂的壞學生。

其實,除了智商過低、無法累積學習成果的孩子之外,以上這兩種學習型態的學生都可以有很好的學習績效。
結構型學習的孩子喜歡有條理、有組織的教學方式,喜歡老師先說今天學的主題是甚麼,然後說明內容大綱,然後才進入內容。
這些孩子喜歡光線充足、安靜、整齊的學習環境,喜歡坐在桌前學習,喜歡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寫作業時能夠寫到一個階段才停下來,能夠延遲享樂。

情境型學習的孩子喜歡作中學,厭煩(或說是無法吸收)結構式教學,喜歡柔和(甚至昏暗)的燈光,喜歡熱鬧豐富(甚至雜亂)的環境,
喜歡窩著躺著(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或動來動去,寫作業容易不耐煩而中斷(最多專注十五分鐘),喜歡同時多工,從一件事情跳到另一件事情,較易不耐。

我有兩個女兒,同樣聰明、同樣優秀,但是大女兒是結構型學習者,小女兒是情境型學習者。

大女兒從小顯得聰明伶俐,成績總是很好,她唸國中時,寫功課喜歡關上房間門,安安靜靜的一個人坐在桌前,要讀要寫的功課整齊的放在右手邊,讀完寫完就放到左手邊去。很多時候,我叫她吃飯,她會說:“等一下啦,我功課才寫到一半。”她非常任務取向,有了任務和清楚的途徑就賣命的作,而且使命必達。她似乎有用不完的活力,成人只需提供挑戰和資源,她就會自動的迎向前去,表現亮眼。

小女兒則不同,她在課堂中常常坐不住,看起來好像根本沒在聽講,課本裡畫了滿滿的小圖。在家裡寫功課的時候,她喜歡趴在地毯上,開著電視,嘴裡嚼著口香糖,左手玩著籃球,翹著兩隻腳搖來搖去,還經常中斷,先吃吃喝喝一番再說。但是,在課堂外,給她一個活生生的情境,她可以看似沒有在學習的、毫無章法、莫名其妙、無師自通的學起來。她似乎有用不完的活力,成人只需提供一個友善而豐富的環境,她自然會從中吸收。

因為學習形態的差異,同樣聰明的兩姊妹,學業成績表現完全兩極化。老大總是第一名,老么總是最後一名。
老大在北一女唸完高一之後,自行決定休學,理由是:在學校學的東西太少了,我自己學習還可以學得更多。
兩年後,她以在家自學的身分,申請到獎學金,到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畢業之後,也是靠獎學金去了耶魯大學唸研究所。
老么則是唸完國一之後,因為極端不適應而中輟。後來唸了一家頗爛的高職,勉強畢業後進了文藻唸日文,唸了一年又休學了。之後,她在家裡待了兩年,申請到了美國莎瓦納藝術大學的獎學金,下個月即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兩個姊妹一樣聰明、一樣努力,以她們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制式教育結構中,一個表現超級優異,另一個表現超級失敗。但是,到了契合的環境中,兩個人都發光發熱。
一個人被放在對的地方,就會成為對的人。被放在不對的地方,就會處處不對勁。任何人都是這樣的。重點是契合,而不是優劣。我們無分優劣,都有最適合我們的地方。在那裡,我們都可以表現亮麗。

學生也是這樣。
對於學習不利的學生,我們必須打破我們習慣的框架,山不轉路轉的創造適合他的學習環境。如果用不適合他的教學模式要求他學習,學生只會越來越挫折而已。挫折的結果,就是各種的行為問題叢生

學習有點像穿鞋子。
如果鞋子不合腳,我們不會把腳跟砍掉,而是去找一雙更合腳的鞋子取代原有的鞋子。如果硬是堅持穿原有的鞋子,一定會磨破腳、磨出雞眼或腳趾外翻。

穿鞋子甚且如此,學習更是如此。


◆黑幼龍的演講 2012.05.20

(這是同事參加研習,回來的分享,我字字贊同)
每個人都該經常反思,問問自己這些話:「你在這世界上有沒有幫助過身邊的人更快樂?有沒有帶給別人快樂?你有沒有讓自己更快樂?」 
 老師是手上握有魔法杖的人,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到孩子的想像力,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父母和老師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做孩子的玩伴(隨時陪伴他們),青少年時期要做孩子的朋友(傾聽並尊重他們),大學乃至成人後要做孩子的顧問(交談、了解、分析,但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為人師、為人父母者,要有耐心,要包容,不要用分數決定/判斷孩子的未來,不要用孩子現在的模樣來斷定孩子未來的樣貌,給他時間成長。 
請記得,老師的態度很重要,隨時提醒 ~ 『熱誠、努力、付出』帶給學生一輩子的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今天很好の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